经常看古代历史小说或者电视剧中的亲们,肯定会注意到一件很奇怪的事,那就是宋朝的大臣或后宫妃子并不称皇帝为陛下、圣上、皇上、天子等常见称呼,而是称其为“官家”。
前有秦汉唐,后有元明清,都不这样称呼,为何唯独宋朝皇帝会被成为“官家”呢?真是好奇怪?
原来,这与宋太祖出身和登基过程有很大的关系。
赵匡胤是后周的大将,在部下的拥护下,发动陈桥兵变才“黄袍加身”。
因此,他觉得称帝也不能使所有人信服,为了更好的管理朝政使天下人信服,就想出了这样一个方法,不称“朕”,称“官家”。
其实,这个词也不是赵匡胤自己愣造出来。
早在《晋书·石季龙载记上》中就有:“官家难称,吾欲行冒顿之事,卿从我乎?”的记载。
胡三省注云:“称天子为官家,始见于此。”据说这是从《韩氏易传》的“五帝官天下,三王家天下,家以传子,官以传贤。”化用而来。
这一称谓在宋代的流行,事实上已把“官家”视为一种职业,与“农家”、“渔家”、“酒家”等等置于同一层面。
在这样一种背景下,有一天,宋太祖赵匡胤,忽然心血来潮,问大臣赵普说:“天下何物最大?”这一下子问住了赵普。
皇帝并不罢休,又追问下来。赵普想了想说:“道理最大。”
从而明确了皇权应置于“道理”制约之下的理性定位。
也是在“天下道理最大”的朝野共识下,包拯在在上朝的时候,因情绪过度激动,可以喷宋仁宗一脸唾沫星子。
也是在这种背景下,大词人周邦彦也可以和宋徽宗,因为同时喜欢上名妓李师师而争风吃醋。
微信搜索公众号: 并关注,每天更新精彩故事